老北京到哪去淘货?熙熙攘攘的娘娘庙“购物节”

北顶娘娘庙山门,墙上既有各种香会的通告,也有孩子的涂鸦,生活气息十足。
娘娘庙外买卖街
时代变迁,但买买买总少不了。如今,精明的“剁手党”在线上线下消费,都要瞅准“双十一”“周年庆”等购物节,大件小件一次购齐。过去,没有网购也没有大商场,老北京到哪去淘货?购物节又是什么时候呢?毫无疑问,当属庙市。
小女孩在北顶娘娘庙的庙市上挑玩具
庙会,本是寺庙对社会公众开放的宗教活动,但求神拜佛之外,购买日常生活用品也是庙会的一大功能。衣着鞋帽、锅碗瓢盆、儿童玩具、日用杂品,无一不可从庙会上购得。购物的同时还能听相声、看杂耍,再来点风味小吃,可谓游娱购一条龙服务。借庙会而定期举行的集市也由此而生,有了“庙市”之称。
北顶娘娘庙庙市当天摩肩接踵的人群
老北京寺庙多,庙市自然就多。旧京著名的庙市,有城隍庙、东岳庙、护国寺、隆福寺、白云观、厂甸、花市、蟠桃宫、“五顶”娘娘庙等几十处。论购买力,女性无疑是商家最大的金主,受女性追捧的娘娘庙也就脱颖而出,成了商家的必争之地。
一家人在北顶娘娘庙庙市买竹筐
北京的“五顶”娘娘庙,都建在平地,却煞有其事地称之为“顶”。这其实是“有仙则名”的一种民间想象:庙里供奉的碧霞元君是泰山神女,她的祠庙也必定是仙山楼阁才对。“五顶”环列于京城周边,又都在城乡结合部,自然而然就成了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庙会上买来的农具和日用品
北顶娘娘庙的庙市,在农历四月初一到十五开市,商品以日用农具为主,昌平、沙河一带农民都要来此交流物资。为了聚拢人气,每逢开市,庙宇前还会搭台唱戏,请戏班子热闹几天。用麦秸编织的草帽、花篮等,是这里的名优特产,买家亦多系近郊农民。
北顶娘娘庙外剃头摊
大修前的北顶娘娘庙
北顶才热闹完,农历五月初一到初七,东顶娘娘庙的庙市又开了。庙市期间,东坝主街、娘娘庙街两侧商贾云集,百货杂陈。五月初一这天,还有东坝西北门的舞狮子和高碑店的高跷前来助兴。三河、蓟县一带的老百姓都是坐着趟子车连夜赶来的,可见庙市有多兴旺。
中顶庙市最晚,直到农历六月才开,曾有古诗形容:“右安门外少见尘,人影衣香早稻新,小有余芳开市后,坐看中顶进香人”。当时民间花会表演的种类较多,如五虎、少林、中幡等,层出不穷,这里是唯一表演传统节目“十三档花会”的地方。
1930年代,右安门外的中顶“普济宫”。
西顶挨着万寿寺,每年万寿寺庙会时,西顶也跟着沾光。老北京有一句很别致的歇后语:“万寿寺弯腰——顶上见”,意指西顶娘娘庙和万寿寺两大庙会同期,且相距仅七八里,在万寿寺赶会的熟人相见之后,只拱个手,等西顶娘娘庙进香后,才坐下聊天。
南顶,又分为大南顶与小南顶两个庙。妙峰山庙会崛起前,在众多娘娘庙庙会中,数大南顶的规模最大。后来,京城中轴南延线上的小南顶逐渐取代了大南顶,成了城南商贩青睐的地方。
清末时的小南顶牌坊
永定门外的小南顶离城不远,且地域开阔,水草丰美,清末民初盛行的赛马就在这里举行。后来,赛马活动因为秩序混乱,且影响永定门交通,被官府禁止了,但由此形成的小吃一条街,已经成了气候。
1924年-1927年间,妙峰山金顶庙会上的艺人。妙峰山的香会,分文、武两种。文会种类众多,以施舍慈善为主。而武会则以组织表演活动为主,不管多精彩,也绝不会收取任何费用。西德尼·甘博摄
在“五顶”风光无限的时候,各顶皆有庙市,且特色不同:中顶以社火、走会为主;南顶以跑车、赛马闻名;西顶为皇太后祝寿之所;北顶、东顶是大批发市场。
妙峰山金顶的小吃摊
1933年到妙峰山进香的少女。北京人讲究“借佛游春”,借着拜佛踏春赏景。赫达·莫理循摄
妙峰山上的和尚进素餐
“五顶”之外还有个“金顶”,清末民初,妙峰山庙会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庙会,有香会组织为香客们提供各种免费服务。别看香客用不着花钱,但山中村民们仍称此庙会为“庙秋”。意即像秋收一样,是发财的良机。
妇女用麦秸编成草帽、团扇、花篮以及各种花鸟鱼兽等玩具;男人们则到山上砍些桃木枝干,剁成二、三尺长的拐杖或手工艺品。等到庙期,便出摊叫卖,供香客们选购。香客们为取个吉利,争相购买,山民们获利十倍。
这些娘娘庙庙市,定时定点,又换着地方和花样,让老百姓买得开心,花得乐意,真可谓是不落幕的购物节。
共2条评论
那时候的还有表演杂耍的,看着真热闹
2020-07-31 09:39回复 0
看看{:chazhao:}
2020-08-01 05:58回复 0
打开邻友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