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规划区域位于昌平新城西部马池口地区,南部临近未来科学城。是昌平新城“一主三副、一带一廊”空间结构中重要的高铁站前片区功能组团,是展示昌平新城形象的重要门户区域。
为贯彻落实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要求,将规划区域打造成为交通枢纽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发展站城一体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承接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升区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品质,带动马池口地区整体高质量发展。昌平区政府会同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开展了《北京昌平区马池口地区CP00-0201等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22年—2035 年)》的编制工作。

规划区域位于昌平新城西部马池口地区,南部临近未来科学城。规划范围东至马池口镇界、京新高速,南至马池口镇界、北六环,西至马池口镇界,北至马池口镇界、京密引水渠北路(规划)。规划总面积约5517.98公顷。

规划范围内涉及马池口地区下辖的18个行政村,包括北小营村、上念头村、下念头村、宏道村、马池口村(由北方企业集团管理)、土城村、土楼村、葛村、丈头村、亭自庄村、乃干屯村、辛店村、奤夿屯村、横桥村、北庄户村、东闸村、西坨村、白浮村。
规划范围内包含10个街区,其中建设主导街区4个,分别为CP00-0302、0401、0402、0701街区,生态复合街区6个,分别为CP00-0201、0202、0301、0601、0602、0702街区。
1.建设主导街区
CP00-0302街区定位为科技创新承载区,是支撑区域创新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未来应依托北京大学昌平校区的技术创新驱动力,注重前沿技术突破,强化区域产业与未来科学城在医药健康、智能制造创新产业的协同发展,承接成果转化功能,同步提升商业商务等科技服务水平,建设成为兼具科教服务、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文体休闲、居住等多种功能的产城融合发展的科技园区。
CP00-0401街区定位为宜居生活示范区,以居住及配套为主导功能,兼具轨道车辆段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功能。
CP00-0402街区定位为站前综合服务区,依托京张高铁昌平站的集聚带动效应,打造融合多元功能的站前服务中心,形成特色门户区域,街区内同时兼具居住配套服务功能及部分研发生产、物流仓储功能。
CP00-0701街区定位为宜居宜业发展区,以居住及配套为主导功能,依托紧邻未来科学城、中关村昌平园西区的区位优势,承接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设备的研发生产、成果转化等功能。
2.生态复合街区
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本底,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凸显村庄秩序与山水格局、自然环境的融合协调。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提升服务管理水平,实现现代化生活与传统文化相得益彰,城市服务与田园风光内外兼备,建设绿色低碳田园美、生态宜居村庄美、健康舒适生活美的美丽乡村。
以建设“科教融合产业区、站城融合服务区、文体融合消费区、城乡协同生态区”为目标,打造站城一体、科教引领、功能复合、活力共享的昌平新城门户区。产业发展上以医药健康和智能制造为核心,积极承接未来科学城适宜产业及外溢功能。
依托北京大学昌平校区建设及新工科引入,结合区域创新产业发展,打造科教融合产业区;
凭借立体高效复合的交通枢纽、站城一体化的轨道微中心和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集聚区的区域优势,打造站城融合服务区;
以首都冰雪运动消费新中心、京张冰雪文化走廊新节点和都市圈文旅微度假目的地等功能优势,打造文体融合消费区;
依托公园式绿色人居社区集群、都市田园旅游的生态地标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的生态底蕴,打造城乡协同生态区。
统筹考虑规划区域与昌平新城、未来科学城的关系,优化区域人口结构,促进区域职住平衡。到2035年,规划范围内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1.3万人左右,就业岗位约为12.34万人。
严格落实用地规模管控要求,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约5517.98公顷,其中规划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上限约1738.36公顷,本次已落图规划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约1616.90公顷,特交水建设用地规模约754.75公顷,非建设用地规模约3146.33公顷。后续随规划实施可结合市区两级重点项目、三大设施建设等发展需求,在非建设用地上落实规划预留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落实建筑规模管控要求,综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整体发展需求,依据分区规划、街区指引,到2035年,规划范围内地上建筑规模控制在1151.08万平方米以内。

一核:站城活力核。以京张高铁和市域(郊)东北环线昌平站为核心,融合一系列城市服务功能和创新服务功能,打造城市服务新极核、新城西部新门户,同时强调铁路两侧城市空间的立体连接,形成多层次的活力空间体验。
一轴:产业协同轴。加强与昌平新城、未来科学城、生命科学园产业协同,布局医药健康、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产业,形成产业协同发展轴,形成创新城区产业空间新模式,引导区域多元化、协同化发展。
两翼:站东发展翼、站西发展翼。以京张高铁和市域(郊)东北环线昌平站为核心,分为站东、站西两大发展翼。
多片区:包括产教研用片区、创新产业片区、文旅体验片区、产城融合片区、生态宜居片区、生态田园片区。
构建“一轴、两带、七廊”的城乡景观格局

现代主题景观轴:结合京张铁路文化和滨水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形成绿色生态、多元复合的城市现代主题景观轴线。在空间上串联了城市活力公园、城市生态湿地公园、市域(郊)东北环线站点空间、高铁昌平站点空间及其站前广场区域,同时向外围延伸至外围的田园生态空间。
田园景观带:集中建设区外围的田园景观基底,是最具亲和力的自然景观。以周边环绕的林地和农田为基础,形成连续、完整的田园休闲生态景观,自然生态的景观向城市渗透,从而与城市生态空间进行有机融合,形成城乡共荣的景观格局。
滨河景观廊:以河道为骨架形成的景观生态网络。依托生态网络的肌理嵌入城市各功能组团,打造城市与生态融合的多元复合空间,在尊重自然生态的基础上承载公共休闲活动。
划定4类重点地区,分别为交通枢纽地区、重要河道滨水地区、公园及景观风貌区和重点功能区,所有重点地区均为二级重点地区。

交通枢纽地区规划要求
规划布局区域级商业中心、高端商务办公、产业服务、文化娱乐等服务功能,东西两个组团分别承担高铁站前片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和产业功能。
交通枢纽地区重点加强轨道东西两侧的功能联动。以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其他用地内部开敞空间形成的生态景观脉络为骨架,嵌入商业、办公、产业、居住等功能,以疏朗开阔的标志性核心奠定区域的高品质空间格局。
滨水空间以商业办公类为主,需要布置功能复合、设施完善、活动多样和可承载大量人流的活力公共空间。
东西两侧组团内分别设置综合公园和社区公园。结合建筑形态设置空中连廊,串联铁路两侧东西组团,形成连接各个公共开放空间的线形结构体系,塑造良好的慢行环境,并在东西两组团节点设置广场空间,满足集散、活动和展示等功能。
重要河道滨水地区规划要求
鼓励周边建筑通过拆除围墙、降低贴线率、灵活的建筑布局和提高建筑底层通透度的方式,形成开放型街区,提升滨水空间的可达性;通过使用退台式建筑、增加屋顶绿化及屋顶活动空间等方式提升滨水空间的层次性。沿河边绿地可设置小型的公共服务设施,如体育、商业和文化设施,提升空间整体活力。
整体建筑风格以现代简约风格为主,滨河建筑避免使用大规模的玻璃幕墙,建筑顶层采用屋顶绿化的形式为主。鼓励运用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第五立面鼓励使用面向水面的可进入式退台建筑,形成开放的公共活动场所。
充分利用滨水廊道和沿街步行空间对公共空间进行规模提升塑造功能丰富、绿色生态的活力岸线。
将滨水空间划分为广场公园类滨水空间、道路交通类滨水空间以及居住社区类滨水空间三种类型,实施分类控制和引导。河岸两侧建筑高度、体量和布局,形成高低错落、灵动疏朗的滨水界面。提升滨水慢行环境,增加可直达河岸的通道,提升滨水空间的可达性,丰富景观环境,促进滨水空间活力提升,建设连续贯通的慢行系统。
重点功能区规划要求
重点功能区是区域产业创新的主要空间载体。
建筑色彩宜使用高明度、低艳度的色彩,建筑以浅蓝或米白色为主,增强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度。鼓励运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屋顶轮廓线以平屋顶为主,避免与山脊线冲突,塑造良好的观山看水通廊。
片区内主要岸线类型为人工退台型和自然亲水型,结合周边创新交流、休闲活动的需求,打造片区景观节点,增加休闲步道,丰富植物配置,增设休闲、休憩的活动场所和设施。人工退台型岸线注重提升景观品质,设计游憩栈道和亲水平台,增加亲水活动空间;自然亲水型岸线要求对岸线进行景观处理,设计丰富的活动场所和人性化的亲水空间,提升岸线亲水性。
公园及景观风貌区规划要求
以辛店河和辛店一道河交汇处及周边公园绿地为主要范围,建筑风格以现代风格为主,采用多建筑组合式布局,融入到核心生态绿地中,保证区域通透性。区域内体育设施应与周边环境融合,注重休闲活动线路的引导。
重点打造两河汇水处的滨水湿地型水岸风貌,组成风格多样的休闲运动游览线路,对城市绿轴和北侧文化旅游设施形成重要支撑。
同时注重区域与周边其他绿地、绿廊的衔接关系,在连接节点处设置人流集散休息区、视野开阔的观景区以及标志性活动设施和构筑物。

充分挖掘马池口地区文化内涵,落实工业遗产与京张铁路文化带的保护要求,推动以工业文化、铁路文化、古建筑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历史文化品牌建设。
规划范围内现有8处不可移动文物、2处古树和1处工业遗产。其中,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普查登记4处。4处昌平区文物保护单位为上念头村九圣庙(石刻)、亭自庄娘娘庙、东闸村关帝庙和军都故城;4处普查登记在册文物分别为葛村关帝庙、胡家砖窑、北京首钢红冶钢厂、昌平桥梁厂。2处古树为葛村古槐树。1处工业遗产为京张铁路历史线路。

加快骨干河道达标治理与堤防达标建设,推进蓄滞洪区实施,完善流域防洪体系。规划保留北沙河、幸福河、辛店河、京密引水渠等现状河道,建设南口、邓庄河等5处蓄滞洪区。
规划范围内集中建设区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村庄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北沙河、幸福河、辛店河等河道治理标准为50年一遇,南口、邓庄河等蓄滞洪区建设标准为50年一遇,京密引水渠设计输水流量为40立方米/秒。
规划范围内京密引水渠规划河道上口宽42米,河道上口两侧各外延100米范围为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应严格按照水源保护要求进行保护。北沙河、幸福河、辛店河等河道规划上口宽24—122米,河道绿化带宽20—100米。

根据《北京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昌平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7年-2035 年)》,结合现状及规划建设用地情况,经计算确定规划范围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80%。

优化河道水岸格局、塑造滨水绿色脉络,打造河流两岸滨水活力空间,促进自然生态与城市活力的互相渗透与融合。强调滨水空间的城市公共性,适当在河道一侧或两侧布置连续性的城市滨水公共活动廊道,为周边住区、产业园区人群提供休闲、漫步等公共活动场所,并注重对生态湿地的保护。
构建林带、水系和湿地等生态绿廊,编织城市生态绿网,并大力提升景观性。美化水边、绿化路边、优化宅边,构建水边有雅趣、宅边有生活、路边有野趣的景观意向。沿道路规划沿街绿带,形成规划用地内环状绿地,满足各类人群的日常休憩需要。
构建郊野公园—综合公园—社区公园—游园—沿街绿带五级绿地公园体系,实现建设主导街区范围内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

生态田园类风貌区:结合广袤的农业郊野风光,构建自然田园与村镇交融的和谐风貌,改善自然环境,引导发展都市农业,导入生态休闲功能,形成具有生态保育、休闲观光的生态田园风貌区。
活力村庄类风貌区:在尊重村庄原有特色风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自然环境与田园农业,以林、水、宅、田为主要元素,打造展现新时代的美丽乡村风貌。
创新城镇类风貌区:以现代都市为基调,打造体现时代精神与地域特色的创新城镇类风貌区,创新城镇类风貌区包括站前综合服务、研发中试、高端制造、创新研学、生态宜居、文旅休闲六大功能区。
优化住房供应结构,新增供应住房以商品住房为主,主要承载未来引入的科技创新人群、东部昌平新城地区人群及中心城区人口疏解的居住需求。结合创新人才的保障需求,适当增强共有产权住房、定向人才保障住房配比。
强化区域职住关系平衡,提升昌平新城周边住房配套水平,结合产业园区人才保障及区域发展需求。未来新供应住房中,产权类约占70%,租赁类约占30%;产权类住房中,商品住房约占70%,保障性住房约占30%;商品住房中,共有产权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约占70%。合理安排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的供给节奏和时序,做到与产业用地同步投放、同步实施、同步使用,保障创新人才、教师、服务人员的就地居住需求,促进职住均衡发展。
新建居住区绿地率应不低于30%,新建居住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一星级及以上标准。到2025年,新建居住建筑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到2035年,街区的居住区内二星级及以上的绿色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应达到40%
发挥马池口地区优越的区位条件与产业基础,抢占地缘优势,加快区域协同发展,与生命科学园、海淀中关村强势领域深度合作,延伸业务关联,进行延链、补链;以北京大学昌平校区为触媒,依托其创新能力,优先承接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校企的联动;注重提升公共服务配套质量,实现产业集群的完善与创新内容的催生。
基于上位规划、区域发展态势、周边产业资源,筛选符合区域发展的前沿产业方向。以医药健康和智能制造为主导产业,并以此为切入点融入全区产业链条,瞄准高成长性与高附加值区间,进一步细化产业发展方向,重点聚焦创新医药、医疗器械、科技服务及智能生产终端领域。
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高端化、产业化发展
强化产业协同发展,融入全区医药健康产业格局,发展生物技术赛道和增长型成熟赛道领域的研发转化和制造环节。面向细胞与基因治疗、抗体药物、体外诊断试剂及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的临床及规模生产环节,打造以大型龙头医药企为主体的高端制造生产基地。
推动智能制造与装备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重点布局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等智能生产终端领域,聚焦中试转化和系统集成等环节,未来向上游研发和下游重点零部件制造延伸,并匹配相关配套服务体系。
促进文旅产业集群化发展
依托文旅产业项目,围绕冰雪运动、主题娱乐和度假酒店三类主要业态,打造沉浸式主题微度假目的地,打造冰雪文旅消费标杆。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主导街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实现城市社区一刻钟服务圈全覆盖,提高居民就医便利性。预留综合医院用地,补充昌平西部地区综合医疗服务短板。
按照“2+X”基本模式规划建设基层公共文化设施,“2”是结合街道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1个多功能活动厅、结合公园绿地等开敞空间建设1个户外文化广场;“X”是结合社区会客厅在社区文化室内布局图书室(数字阅览室和信息厅)、展览室、辅导培训室、排练室等,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提供活动区域,其中街道图书馆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阅读座位不少于30席,社区图书室阅读座位不少于10席。此外,依托适宜用地功能兼容建设博物馆、图书馆、24小时书店、表演艺术中心、电影厅、健身室等一批高能级文化设施项目,为创新人才提供成果展示、科技交流的活动场所。
补充基层体育设施短板,打造覆盖居住区的“15 分钟健身圈”,重点建设大众体育健身项目,形成集中式、分散式、综合型、专业型等多元化的体育馆、运动空间等体育运动场所。在乡村地区,重点补足室外健身场地,完善健身器材,满足乡村地区体育活动需求。搭建智慧体育服务平台,依托各类体育场地,积极举办、承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提升城市魅力与活力。积极利用疏解腾退空间新建体育设施,鼓励体育设施与文化、教育、绿化等设施共建共享,与公园绿地、滨水空间及其他开敞空间兼容设置。
结合规划新增的商业服务业、文化体育、社区会客厅等配套服务设施,做强时尚消费引领功能,提升消费体验,打造多元时尚的社区级活力商圈,提升区域整体商业功能与服务品质。以培育打造社区级商圈为重点,加强对居住配套商业服务设施的统筹规划,倡导集中独立设置配套设施,为后续开展经营活动提供承载空间,满足周边居民生活消费需求。
深化完善规划范围内骨干路网系统,构建“五横七纵”区域网络骨架。
其中,“五横”为六环路、南孟路、水南路、昌流路、顺沙路,“七纵”为京新高速公路、京藏高速公路、亭阳路、神牛路、上念头东路、马池口中路、白浮东路。
规划范围内规划道路总长度约为196.6公里。规划城市主干路14条(南孟路、景南路、水南路、昌流路、京密引水渠北路、满白路、神牛路、神牛北路、军都路、上奤路、上念头东路、马池口中路、西坨北街、亭阳路);规划高速公路4条(京藏高速公路、京新高速公路、京礼高速公路、六环路);规划一级公路7条(温南路、昌流路、白浮东路、昌谷路、顺沙路、南雁路、满白东路)。
规划范围内规划立交节点19处,其中7处为互通立交,12处为分离式立交。此外,规划的城市道路交叉口均为平交路口。
规划范围内规划3条铁路线路,分别为京张高铁、京包铁路、京通铁路;规划2条市域(郊)铁路,为市域(郊)东北环线和市域(郊)怀密线;规划1座区域客运枢纽昌平站。
规划范围内规划1处交通枢纽,位于京张高铁昌平站东侧,鼓励与其他功能用地进行一体化开发,其中含公交枢纽、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换乘停车及出租车上、落客功能。枢纽内应满足轨道交通站厅人行换乘需求,枢纽内外应做好各系统的交通组织,保证与昌平站衔接顺畅。
规划范围内规划公交中心站2处,规划公交首末站8处,均为独立占地。
规划范围内共规划社会公共停车场10处,其中,规划9处独立占地社会公共停车场,结合交通枢纽规划1处换乘停车场。鼓励公共停车设施在保证其交通功能的条件下,与其他设施复合利用,促进土地资源集约高效使用。
规划范围内共规划8处加油站。其中,现状保留5处加油站,规划新增3处加油站,应结合需求灵活安排充换电站等设施。
对于现状通行条件环境较差、未能满足地标要求的步行和非机动车道,具备条件的应结合需求进行拓宽改造。
结合规划范围内河道水系资源,建立沿河岸的滨水慢行系统,满足街区亲水需求,具体线路走向可与巡河路及河道绿化带设计方案进行结合。
围绕昌平站周边应建立完善的慢行系统网络,结合轨道微中心及一体化建立东西穿越铁路的人行通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