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第十六中学旧址
北京十六中往事
北京市第十六中学是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朝阳区建立的第一所中学。原来校址在朝阳区东坝镇西边路北,学校门口有一对威风凛凛的古代石狮子,两旁有七、八棵参天古槐树,西头还有一片古松林。这里曾是明末司礼监秉笔大太监魏忠贤的生祠。生祠后面学校大操场的位置曾是清朝乾隆皇帝的三女儿固伦和敬公主的墓地,解放后人民政府在这办起了中学。利用祠堂、庙宇大殿修建学堂是解放初期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比如高碑店地区的北京市第十七中学原来也是一座古庙,下三条小学则是利用了东岳庙的一块地。

小操场

教室
十六中的前身是东坝地区中学班,开办于1951年。第二年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拆除了一些旧庙宇的房屋,腾出一块空地,盖起了一排排仿苏式的平房教室,青砖青瓦,墨绿色木质玻璃门窗,水泥的地面,比后来60年代建的红砖平房教室要显得宽敞、高大,办学有了一定规模,正式命名为“北京市第十六中学”。
十六中开始只有初中班,50年代末开办了高中,最多时有20多个教学班。到1992年建校40周年时,十六中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人才近万人。其中著名者有天津市副市长、中国联通集团总经理李慧芬,中国驻莫桑比克使馆参赞杨乃谦,北京核航新技术研究所所长孟武,京味小说作家李永祯(著有《金狮镇》、《虎城庙》、《烧饼巷》),宣武区环卫局局长李忠等。我曾经在十六中工作过11年。

上课
1977年3月乍暖还寒时节,我结束了3年的插队生活,又经过3个月的朝阳师范的短期培训,到东坝公社教育办公室报到后,被分配到十六中,当上了一名历史教师。
文革期间学生升学由秋季改为了春季,我到十六中时,学生刚开学不久。学校分配我任初二的历史课,还当班主任。那时初一在小学上,初二是学校的最低年级,有14个教学班,我教7个教学班,每周14节历史课。
文革结束不久,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学生上课连历史课本都没有。朝阳区的历史教师如何上课,都听教师进修学校的安排。那时永安里有个朝阳区教师进修学校,我们每周六下午去听半天课,回到学校按提纲给学生讲课。
那时我轻,既知识贫乏,又无教学经验,十六中史地教研组长蒋伯雄老师给予我很大帮助。蒋老师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备课,写教案,讲课。蒋老师还教我在小黑板上画历史教学地图和历史教学图表。我以蒋老师为楷模,观摩学习蒋老师是怎样给学讲课的,常向蒋老师请教历史教学问题。蒋老师还常下课堂对我的教学工作给予耐心的指指导。是蔣老师引领我逐步胜任了中学历史教学工作。
在十六中,上课铃一响,校园内就见到这样的景象:各科老师一个个走出办公室或宿舍,右手拿着备课本、粉笔盒(通常是看病用过的装针剂药瓶的小纸盒)、教鞭(约长6、70公分的自制小木棍),左手提一块“小黑板”(约90 X 50cm),匆匆走向不同班级的教室。现在那种“小黑板”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可在当年它却是不可缺少的教具,各科有各科的用途,我常用它来画历史地图。上课前用彩色粉笔画好所用的历史地图,上课指图讲史比较方便。有时还要增加材料,要列出数字表格,就得提两块小黑板了。


十六中部分教师
前排:张福祥、弓学义、张成泉
中排:贾志英、陶红军、吴冬英、张莲华、万丽华、朱京兰、孙秀茹
后排:张淑琴、温淑萍、毕德华、田桂琴、王凤竹、唐佩芝

后来,随着各项制度的恢复,教育拨乱反正的完成,中学有了历史课本,有了严格的各级考试制度,历史课由讲故事到讲历史观、讲学习历史的方法;由只讲课本,到补充查找历史资料,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十六中学校围墙上有一块明代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的大石碑。碑身高246厘米,宽115厘米,厚35厘米。龟趺长240厘米;宽115厘米,高78厘米,碑文依稀可辨。碑首题为:“题请普惠生祠香火地亩疏”。(该石碑现收藏于海淀区五塔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记载了明末魏忠贤生祠的建立和明朝政府向东坝地区老百姓,增加捐税为生祠筹集香火钱的事。(碑文拓片现珍藏于北京图书馆)我校历史课外小组把它抄写下来。学习明末农民战争一课时,我给学生讲解碑文内容,结合“马懋才备陈大饥疏”等历史材料,讲述课文中明朝末年大宦官魏忠贤掌控东厂、西厂、锦衣卫特务组织,加征“三饷”,宦官专权,民不聊生激起天启七年李自成起义的历史事实,使历史课更加鲜活生动。这样从身边的文物去追寻、感悟历史,拉进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校大操场
劳动
20世纪70年代学校贯彻国家“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每年都组织师生进行各种劳动。1977年我刚到十六中不久,学校就通知我们几个新来的青年教师到后勤组去领铁锹,为了带学生劳动用。大家领的铁锹全是没用过的新锹,真没想到结束了插队生活我们又重新抄起了劳动工具。
从十六中学校大门口往南走,不到10分钟就是坝河了。领铁锹的第三天我们学校的师生就到坝河进行植树劳动。学生所用的工具:铁锹、大镐、水桶、脸盆等都是自己从家带来的。乡下孩子在家都干惯了农活,我也是经过劳动锻炼的。运树苗、挖坑、提水、浇水、栽树,这些活对大家来讲都是很平常的事,并不觉得苦和累。当年我们种下的树苗,现在都已经长成了挺拔的大树。据说东坝地区公路两旁、坝河两岸的大树都是十六中师生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种下的。
从十六中校园北门向北走,穿过学校大操场,10多分钟就看见有条环形铁道,东坝人叫它“大环”。大环内有片水田,这是十六中的学农基地,我们到那里种过水稻。我们还到大环上护路除草,我们还到附近的西北门生产队挖过水渠。
十六中校园后面是学校的操场。每年暑假过后学生到校的第一天,都要以班划片分任务——拔草。我刚来时学校操场连围墙都没有,每年开春后野草就长了出来,由于草长的好,又没有围墙遮挡,附近农民的牲畜常来光顾,。一次一头驴进入了教学区,正好下课玲响了,学生走出教室,一些男生追得驴满院子跑。还有一次学生正在上课,一头猪却拱开了教室门,差点进入教室,被孟老师及时轰走了。每年操场经过一个暑假的雨水,野草疯长,十六中的操场成了名副其实的“草场”,所以除草劳动就成了师生的一件大事。

十六中部分教师在八达岭长城
吴方行、李胜怀、马仲傍、杜继宽、黄德海
徐恩禄、厉其寿
左惠群、张岫云、刘淑清、张丹、杨玲、张文斌、贾志英、赵金荣、崔淑华
初小萌、曹苇、杜小卉

十六中部分老师:胡耀琴、秦淑英、蔡凤新、贾志英、杨玲、朱京兰、张淑琴、王金兰、孙世兰
教师
上世纪七、八十代十六中的教师可分为文革前参加工作的老教师和文革后参加工作的新教师。我刚参加工作时,那时学校的老教师大多数也就40多岁吧。他们大多数都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来自广西、四川、浙江、江苏、山东、陕北等省。都是五、六十年代响应党的号召服从组织分配远离家乡,来到京郊这个条件相对比较艰苦的乡村中学的。老教师功底厚,学问高,是学校的中坚骨干。有几对老教师还结成了夫妻,几乎把后半生全献给了十六中,其精神可钦、可佩。
文革后期和文革之后的新教师由于历史的原因,来源多样,年龄差距也较大。有工农兵学员,有老三届高中生或老三届初中生。有文革后期的高中生,也有朝阳师范的中专毕业生。有上了高中又去插队返城的“知青”,也有高中毕业后直接当教师的。
蒋伯雄老师,广西人,武汉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到十六中教书。我和蒋老师在十六中相处了11年,蒋老师为人处事工作态度对我有很大影响。
蒋老师史地兼通,长年任我校史地政教研组长,曾同时任高中历史地理两门课教学工作。蒋老师品端学正,与人为善,工作競競业业,一丝不苟。蒋老师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中学老师,是朝阳区历史兼职教研员,还是朝阳区第五届政协委员。
1988年我和蒋老师同时调离了十六中,蒋老师去了劲松职高,我到了呼家楼中学。1995 年我参评高级教师职称,朝阳区教委派区教研员姚岚老师,蒋老师,工大附中孟万友老师来呼家楼中学下课堂听我的课,课后蒋老师对我的教学工作给予高度肯定。
蒋老师2023年1月不幸仙逝,噩耗传来我万分悲痛!蒋老师音容笑貌仿佛浮现于眼前,忆起与蒋老师当年在一起的庄庄件件往事,已不禁泪流满面。

文革结束之初,青年人大多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人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过去我们这些小青年,在农村插队几年,因知识不足,无所作为。当上了教师和老教师比,更觉自己知识的贫乏。尹耀庭校长和校领导十分重视对年轻老师的业务培训,及时地给青年教师在学校开办了专业知识补习班,请老教师给我们补习大专的课程,我参加了语文班的学习。
那时家在城区的教师很多都住在学校,那几年我们青年教师生活的很充实也很快乐。早晨在操场晨练,课余打球,下棋。夏天中午还可以结帮到七棵树或驹子房大窑坑去游野泳,晚上7点到9点上专业补习班。杨阴安、潘润田、焦光绪等老教师给我们授课,讲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史等大学课程,老师讲得认真,我们也认真地学习,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徐恩禄和语文教研组长杨荫安
1980年,我们学校的一个语文老师因家中有事请了长假,学校一时找不到代课的语文老师,语文教研组长杨阴安老师向学校推荐了我,理由是我在学校组织的语文夜读班的学习考试成绩很突出,有一次考试考了第一名,超过了所有参加考试的语文老师。
我又改教初中语文了,为了适应语文教学工作,我报考了北京市职工业余大学中文班的学习,边学边教,当了6年的语文教师。教语文课的几年,杨阴安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杨老师指导我备课,经常到课堂上听我讲课,在讲课内容方法上给我具体的指导,鼓励我讲公开课,请全校老师和区教研员李述老师来听课,得到了大家的好评。胜任了初中语文教学工作,1983年还取得了“北京市中学教师初中语文学科教材教法合格证”。

杨老师还曾指导我写业大毕业论文,1984年我以优秀的成绩北京市职工业余大学中文专业毕业。除了完成本校的教学任务外,我还曾到三里屯一中初中代过一年初二语文课。有一次朝阳区历史教研员高淑芬老师来十六中,本来想听我的历史课,不料却听了我一节语文课。

参加教育工作后我抓紧时间,抓住一切学习机会努力学习,每月领工资后相当部分都买了书。我校语文老教师马本明挑选了几个"有缘人"讲授古诗,我很幸运被老师选中,积极地参加了学习。我们这个学古诗的小组有4个学生,我、东坝北马坊小学的苏老师和张老师,还有东坝医院的牙科牛聪大夫,每周二、四晚上去东坝街四季斋对面的张老师家学习。我们先后通读学习了《诗集传》和《唐诗三百首》。
后来有些十六中的老师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十六中,他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做出了可喜的成绩。如朝阳区政协经济处处长阎立民;朝阳区中教科科长邹甫昌,一一九中学校长吴德辉;服装附中校长弓学义,机场路中学校长王德金,劲松二中书记温淑萍,劲松职业高中史地教研组长蒋伯雄、三里屯一中外语教研组长杨玲、语文教研组长杨阴安,政治教研组长杨公良……大家不论走到哪里都时常怀念在十六中工作过的日子。

北京十六中新址
张永明、徐恩禄、杜继宽
2006年
1995年十六中新校在坝河南边的东坝乡红松园建成,并投入使用。十六中新校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有综合教学大楼,有理化生等各科实验室,有多功能厅,还有双向可调控闭路电视和电子教育教学评估系统,各教学班都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北京市第十六中学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京东大地上。
当年的老教师如今都已退休,当年的青年教师也都变成了老教师。北京市第十六中学又迎来了一批朝气蓬勃的,有知识,有热情的青年教师。

随着朝阳教育事业的发展,朝阳区学区布局迎来新调整,2019年4月原北京市第十六中学举行了更名揭牌仪式,北京市第十六中学更名为“北京中学明德分校”。
北京市第十六中学是一所有着68年历史的首都老校。办学经验丰富,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北京中学愿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共享给明德分校,助力学校进一步发展,继续书写朝阳教育的辉煌。

2011年夏徐恩禄和阎立民

2021年1月和张丹老师在朝阳区老教师协会

教师节有感
徐恩禄
当年从教志高昂,
几十春秋站课堂。
三尺讲台论今古,
一枝粉笔写兴亡。
思贤读史播希望,
辨伪求真育栋梁。
无悔年华多奉献,
夕阳美好乐安康。
附:
题请普惠生祠香火地亩疏碑文
碑阳:
题请普惠生祠香火地亩疏
钦差总督东厂官旗办事、兼掌内府供应库、惜薪司印务提督宝何等店、司礼监秉笔太监魏捐俸重修大壩城垣,筑卢盖舍,存集流离,军民感荷,建立普惠生祠。
该钦差总督户部太仓银库、工部节慎库兼总督勇士四卫营军务御马监、司礼监秉笔太监凃 题为厂臣为国摅忠,黎庶感恩报德去,乞赐香火地亩以旌殊绩事。
臣监属壩大等二十二马驼房为神京左臂,衢通边境,路当要冲,且值[][]作难,海宇骚然。幸厂臣丹衷为国,锐意防奸,睹各马房坍塌,捐俸重修,复为筑卢盖舍,安棲流离,顿将荒芜之地改为辐辏之乡。不独有便于民,而且增保障于东北矣。是以輿情公悦,特为厂臣建立生祠,名曰普惠。上报皇上溥济之恩,下酬厂臣泛爱之仁。弟思焚修以垂永久,莫如专官以司香火,查得壩大城西新开牧地十顷,堪供香火,伏望天恩俯允所请,仰乞。
特命该马房将前项新开牧地岁租,径归本祠征收,专供焚修香火,乃令勒石垂永久,则厂臣忧国为民之心不致久而泯没。益见皇上酬功旌绩之恩,深而广矣。
初二日奉圣旨,眹念壩大等马房乃我祖宗以来,设立之处,北则巩固陵寝,南则藩卫京师,东则[][][ ][],西则配合龙脉,实为国家吃紧要地。而孳牧军需皆攸赖者。奈多历年颓坏,废弛不堪,致一隅人民寥寥无所棲止。今厂臣体[]眹固圉之深怀惬[]。眹诘戎之至,念慨捐己奉,锐意[][]修俾雉堞崇墉真保障,有赖克光祖制,眹甚嘉焉。览尔所奏,官员军民人等欣欢鼓舞。既为厂臣建立普惠之祠,若无养赡土田,曷能垂于久远?准将新开牧地拨给十顷,就着本处马房掌贴房管业征租,焚修交接。以彰眹优眷元臣之意,以慰军民感恩报德之思。仍勒碑垂示,不许附近势豪人等侵欺吞占。敢有抗违不遵的,即着提督等官據实参来,重处不饶。该衙门知道。钦此。
天启四年四月
碑阴:
切惟 京东大壩城池 自成祖设立专官奉 勑提督统摄二十
马驼房东压边境,西巩神京,廼畿辅之要隘也。但壩城年久倾圮,官军似难棲止,该钦差总督东厂官旗办事、兼掌内府供应库、惜薪司印务提督宝何等店、司礼监秉笔太监魏自捐己俸重修壩上四面围城,修筑室廛,存集边氓,是以群黎爱戴,特创生祠。盖亦酬功报德之意耳。故本监先任掌印太监刘上体厂主之美意,下浃黔庶之舆情,随于天启五年二月初六 具题为开荒纳租以裕国用事,查得各该马房牧马不到荒闲之地,大约共计一千五百余顷。勑下臣监行,今各该马房除存留晾歇马地十顷,又除沙压水占桥梁道路瘠薄不堪种地外,其余堪种地者准令召抚附近军民人等自备牛力开耕。初年开创,二年成熟,五年方征子粒,以供修理急需等。因本月初七日奉圣[]壩大城池为京东屏护,魏[]捐俸协修,急公可嘉,赏银叁拾两,紵丝贰表里,新钞三千贯,羊贰撁,酒贰拾瓶。还 赐 敕奖励牧地召佃三年方征子粒,该衙门知道。钦此。今天启七年,时值三年征粮之期。该钦差总督户部太仓银库、工部节慎库兼总督勇士四卫营军务御马监、司礼监掌印秉笔太监凃 劄委本监監官掌司等官前去各该马房示谕开地军民,挑立封堆插竖牌撅眼,同鱼鳞丈量造册貯案,勒石垂久,庶无纷扰。合将丈过新开地顷亩数目于后,计开:
壩大马房新开地一百九十二顷三十五亩二分八厘。 内除普惠祠焚修香火永不征粮地十顷
壩东马房新开地一十二顷四十二亩八分八厘。壩北马房无开地。驹子马房新开地四十四顷九分三厘。
金盏马房新开地一十九顷四十五亩六分四厘。 义和马房新开地二十八顷五十一亩七分七厘。
北高马房新开地二十五顷一十八亩九厘 天柱马房新开地一十二顷九十八亩 东天柱马房无开地。
黄土马房新开地一百一十三顷八亩六分五厘。 郑庄马房新开地一百二顷三亩六分四厘七毫。
汤山马房新开地六十七顷六十一亩七分四厘六毫。 北草马房新开地八十一顷四十五亩二分八厘。
兔南马房新开地八顷四十一亩五分。 兔北马房新开地八顷六亩八分 兔东马房新开地一十一顷九十一亩五分。
兔西马房新开地四十九顷九十一亩二分。 张家庄马房新开地二十五顷七十四亩一分。
官庄马房新开地十顷一亩二分。 杨桥马房新开地七顷四十九亩一分。胡渠马房新开地一顷七十九亩五分四厘。
驼房无开地。 以上壩大十九马房共开过荒闲地八百二十二顷四十六亩八分五厘三毫。
天启七年四月



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