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奇遇记》主题活动圆满落幕:一场点燃科学火花的硬核探索之旅
在金秋十月的暖阳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昆虫科学探险于10月18日在霍营街道文化活动中心成功举行。本次活动旨在将孩子们对自然的好奇心转化为系统性的科学认知,吸引了辖区内众多5至13岁的青少年及其家长的热情参与,现场气氛热烈,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收获了满满的知识与乐趣。
一、专业引领,趣味开场:叩开昆虫世界的大门
活动伊始,来自北京农学院的资深讲师团队用生动活泼、孩子们听得懂的“童言趣语”,瞬间拉近了科学与孩子们的距离。讲师们没有生硬地灌输概念,而是从“草丛里的小虫子”这一常见场景出发,巧妙地引出了【节肢动物门】的宏大世界。通过清晰的对比和形象的比喻,孩子们迅速掌握了如何区分昆虫(六足总纲)与其“亲戚们”(如蜘蛛、蜈蚣)的关键特征。

二、深度探究,结构解密: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活动的核心环节聚焦于昆虫成虫的精密身体结构。讲师们将复杂的知识体系拆解为“身体分三段、六足傍身”的趣味口诀,并逐一深入:
• 头部(感觉与取食中心): 揭秘了触角如何充当“天线”,复眼如何构成“像素世界”。
• 胸部(运动中心): 讲解了六足如何分工协作,翅膀如何助力飞翔。
• 腹部(代谢与繁殖中心): 用拟人化的语言解释了昆虫的“消化”与“生宝宝”的奥秘。
这种分模块的讲解方式,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直观、具象,让孩子们真正理解了昆虫每一种结构背后的功能。

三、手脑并用,沉浸体验:在互动中巩固真知
本次活动坚决摒弃了枯燥的单向说教,全程贯穿了互动与实践。最受孩子们欢迎的环节莫过于昆虫标本观察和结构模型拼装。他们小心翼翼地观察每一个细节,亲手触摸昆虫的翅膀和触角;在拼装模型的过程中,孩子们互相协作,将头、胸、腹三部分准确组合,深刻理解了昆虫的身体构造。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更让书本上枯燥的知识点“活”了起来,内化为他们自己的理解。



四、活动成效与未来展望
本次活动报名踊跃,现场座无虚席,50个名额短时间内一抢而空,充分反映了社区家庭对高质量、趣味性科普活动的迫切需求。活动结束时,孩子们仍意犹未尽,围着讲师们积极提问,脸上洋溢着对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和成就感。

本次《昆虫奇遇记》不仅是一次知识普及,更是一颗颗科学种子的播撒。 我们成功地引导孩子们跳出了课本,以专业的视角重新认识了身边的微观世界,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霍营街道文化活动中心将继续致力于链接优质资源,举办更多寓教于乐的主题活动,为社区青少年的全面成长保驾护航。
感谢北京农学院植物保护本科生党支部对青少年活动营的大力支持!
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次的科学奇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