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超长待机,她在办公室“安家”

来自微社区:望花路东里
走出单元楼,黄崴衣服里汗如雨下,衣服外挂着冰花。几秒内由热转冷的变化,让她打了个冷颤。凌晨两点,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她把椅子排成一排,裹了裹衣服,在椅子上睡下。这是疫情排查时,黄崴工作的常态。

零下八度,她全身湿透

黄崴是望花路东里社区的党委副书记,今年42岁,正是家里“顶梁柱”的年纪,她只能暂时放下对亲人的担心,把自己所有时间交给社区。
疫情刚开始,谁都没有经验,黄崴唯一的想法是:“居民是第一位的,要保护好居民的安全。”大年三十凌晨,他们就开始了地毯式摸排。望花路东里社区属于老旧小区,由11个院组成,走上一圈要40分钟。其中70%的楼没有电梯,他们只能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一层层往上爬,6层楼,100多层台阶,等他们排查结束再次下楼,衣服全湿透了,浑身“冷热交加”。“穿着厚重的衣服不方便,等下了楼脱掉羽绒服,里面跟水浇了似的,全湿透了。”黄崴说道。

望花路东里社区共有7000多位居民,社工有11人,即使实行封闭管理,仍然有6个出入口。不论是从工作人员人数还是值守点位来说,防控压力都不算小。为了更加精准科学防控,黄崴发动社区党员先后共500余人参与社区值守工作,解决了人员不足的问题。
对隔离人员的生活保障也是一项重要任务,黄崴发动物业、党员志愿者等各方力量,采取分楼包片的形式,对隔离居民实行“三询两问”:每天早中晚,询问隔离居民身体状况、询问隔离居民生活需求,安抚好隔离居民的紧张情绪。

深夜入户,她整晚没回家

3月份,因疫情滞留湖北两个月的人员开始返京,黄崴和她的同事再次面临考验。为了应对突发情况,她和同事常常深夜还在办公室灯下忙碌:打电话核实、统计数据、入户排查......
一天晚上,11点40分下发湖北返京人员名单,他们赶紧给返京居民打电话联系,入户查看是否满足居家隔离条件。“深夜十二点,我们去敲居民家门,让我们没想到的是他们都很理解,这也说明我们前期的宣传工作做到位了。”黄崴说道。等入户核查工作结束,已经凌晨两点多了,“干脆不回家了。”黄崴拉开办公室的椅子,关上灯,躺在椅子上休息了一晚。在椅子上她睡得并不踏实,辗转间想的是第二天湖北返京人员的安置工作。

即使自己休息,在家里她的手机也是24小时待机,“其实大家心里一直绷着一根弦,都是确定了没有突发情况才能放心睡觉。”凌晨12点多,黄崴接到电话:当晚有境外返京人员回到社区。刚刚抽出时间打扫房间的她赶紧穿上厚衣服,戴上口罩,向楼下跑去,还没跑下楼又一个电话打过来:“黄姐,您别过来了,有我们两个接就行了。”“行,有什么事咱们随时联系,等安排好居民通知我一下,等你们电话!”回到家中的黄崴一直守着手机,直到夜里两点,等到同事“一切安排好了”的电话,她才放心睡去。

60岁母亲受感动,报名参加值守

黄崴的母亲今年69岁,从没有参加过社区组织的任何活动。疫情期间,母女两人只能通过电话联系,了解彼此近况。母亲听到电话另一头女儿在社区防疫一线的不容易,既心疼又骄傲。“我妈没跟我打招呼就主动去参加了他们社区的值守工作,那天跟我说,我还挺替她开心的。我也希望她能多参与社区活动,多认识一些朋友。”黄崴说道。
望花路东里社区居民郭师傅也是一名党员,看到黄崴和同事们每天忙得没日没夜,他发动身边的街坊一起参与社区的值守工作。“他们的辛苦我们都看在眼里,这些孩子没日没夜地奔波,不就是为了守护我们的安全吗?我们也当然愿意为他们分担。”郭师傅说道。11号院80多岁的佟老师为了缓解社区的防疫压力,每天主动在院门口和社工一起提醒居民戴好口罩、勤洗手、注意通风。哪里物业消毒做的不够好,他还会过去提醒:“你们这里做的不够细致,下次一定注意啊。”
“这些居民太可爱了,我们的工作他们都看在眼里。通过这次疫情,我们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黄崴说道。
共2条评论
母亲是想体验女儿的辛苦吧
2020-07-29 09:11回复 0
这就是党的好干部,赞
2020-07-29 09:47回复 0
打开邻友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