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台是将帅的指挥台或阅兵台,历史上用来驻兵点将、训练军队。在北京历史上,有文献记载的叫“将台”的地方有六处,其中位于今朝阳区有三处,通州区、昌平区、延庆区各一处。
一
有关今朝阳区的三处“将台”,在明人曹学佺的《大明一统名胜志》中有比较明确的记载:将台有三处,其中通州城正西有两处。一处是明朝开国大将徐达所建,用于驻军。还有一处传说是唐朝大将薛仁贵在征讨辽东时修筑。从原文将这两处将台合在一起叙述看,它们应该距离不远,林木相连成片,也可以视为一体。另有一处将台位于通州城西北,在通往北京城的东直门的路上,就是历史上传说的慕容儁修的拜将台。这处拜将台与今天的将台乡息息相关,也是目前北京留存下来的唯一一处叫“将台”的地名。
作为将台乡名最早来源的点将台,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仅剩一个光秃秃的土包。而今,这个大土堆,也早已平整成耕地了。唯有“十一五”时期建成的将府公园内,另建一座仿古点将台。
“将台”得名于现在将台洼村西火车站附近曾有的拜将台。这个拜将台曾是东晋十六国时前燕景昭帝慕容儁所建,现在早已经消失,而且拜将台所在的将台洼村,也由于行政规划的调整而不属于将台乡,而归东风乡管辖。
将府公园位于朝阳区酒仙桥地区东侧,属北京市绿化隔离地区公园环项目之一,分一期二期。2007年实施的一期工程建设24公顷。将府公园设计充分考虑利用现有林地条件,挖掘将台地区文化底蕴,融入适合在自然环境中开展的休闲、健身、娱乐、体验、科普、观赏等多种活动,提供必要的配套服务设施,满足居民的多种休闲需求。公园设计总体分为六大功能区,分别为驼房文化休闲区、林地休闲观赏区、将台水景休闲区、坝河水岸观赏区、球类体育运动区、京韵文化活动区。将府公园建设集中体现挖掘将台文化、打造公园品牌、服务地区居民的指导理念,公园主门以一本厚重的线装版将府公园故事书拉开序幕,将游人带往悠悠的历史故事中。
公园建设贯穿挖掘将台文化底蕴的思路,通过酒仙桥的传说大型壁画墙,向游人娓娓讲述了酒仙桥美丽的传说故事;青灰色的点将台悄然引领人们畅想古代帝王登台拜将那悠远宏大的场面;驼房小径、驼影寻踪景点讲述了公园所在,驼房营村地名的由来与坝河昔日粮船穿梭的繁忙景象,公园整体流露着浓浓的历史文化氛围。
将府公园建设坚持生态优先、突出郊野、自然协调的原则,在原有林地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护、利用现有林木资源,按照适地适树、丰富生物多样性的要求,以乡土树种为主,优化林木结构,注重植物的空间配置、季相变化、自然景观和生态功能,为市民提供流连忘返的休闲、健身、娱乐场所,使之成为广大市民宝贵的绿色财富。
二
对于通州城以西的将台,历史书上还有不少记述,比如明人李贤《大明一统志》卷一记载:将台,在通州城西25里,本朝中山武宁王徐达建。明人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洪武元年(1368年),左丞相徐达的部队到达通州,在距城30里的地方筑台驻军。第二日天降大雾,在作战中设下埋伏擒住了主要将领。元朝皇帝听闻奏报,吓得惊慌失措,连夜从建德门北逃上都。徐达的部队到达大都,攻入齐化门,执其监国帖木儿不花。现在通州西土埠高半里、广方半里的点将台一种说法是当时所筑之台。还有一种说法,此将台是唐薛仁贵征辽东的驻军台,徐达沿用了这个将台。后来明成祖靖难之役曾来到此地,“南驻跸焉”。
两段文献中虽然记载的有所不同,但都明确说这处将台是在通州城西,从方位上看肯定离北京城的朝阳门不远。事实上,在其他明朝文献中,说到这处将台就明确记载“在朝阳门外近郊”。由于此地是由徐达筑台驻军,又是明成祖朱棣靖难而南驻跸处,所以受到明朝政府的格外重视。甚至到了明英宗正统年间,皇帝朱祁镇先派大太监王振偕文武大臣,阅武于将台,并于正统七年(1442年),亲自到将台检阅军队。据明人陈建《皇明通纪法传全录》卷19记载:英宗皇帝在将台检阅军队。皇帝命令各大将骑射,每名将士均要连发三箭,以中靶最正、最多者为优胜。接受命令的骑兵有上万人,只有驸马都尉井源弯弓跃马三射三中,万人彩声彻天地。从“受命者万余”可见这次阅兵的规模之大,受到明英宗重视的程度之高。
关于这处将台,《大兴县志》中还记载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嘉靖年间,京师有道士说他在将台下遇到徐达将军,将“贾力法”非常详尽地传给了道士。贾力法即现代通称的气功。可见,从明初徐达筑台到明中后期,此处将台一直备受官方和民间的关注。
这三处“将台”(严格地讲应该是两处),其位置分别在老北京城的朝阳门外和东直门外,这个区域在明清时期属于通州、大兴县属地,以今天的行政区划来看,无疑是朝阳区的管辖范围。
三
查阅明人杨行中编纂的《通州志略》,其中有一幅《通州分治图》,从图上可见明代通州城南门外有一处教场,中间设有将台。
另据《清世宗实录(雍正朝)》卷119记载:直隶各营都设有教场,以便检阅骑射,唯独通州一营无。经过调查发现,原设教场在城南门外将台,清顺治年间被圈为旗地,遗址仍旧保留。大臣奏请将原教场拨还该营,皇帝考虑到这种做法对于训练军队有好处,便答应了这一请求。这说明此将台曾为清军通州营操练之教场,虽曾废弃,但到雍正年间又被恢复。
《(康熙)延庆州志》记载:教场在州城东北二里,景泰三年守备都指挥杜俊、副千户刘政等创建以操练军士。将台一座,演武亭三间,前敞以轩。景泰三年是公元1452年,可见此处将台建造于明代宗时期,主要职能也是操练军士。《(康熙)昌平州志》则记载:将台,在州治南门外演武场。
通过以上将台介绍,我们可知北京地区历史上的将台可大致分成两种类型:一是军队教场中的“将台”,主要是供军队日常操练,领军将领登台指挥、阅兵的场所,属于军事日常设施。通州、延庆、昌平的将台应属此类。这类将台位居教场之中,是附属设施,所以不会作为地名出现并且流传。二是历史遗迹类的“将台”,围绕着这处遗迹往往流传有故事,也会涉及一些名人。这一类将台由于得到官家的重视和民间百姓的关注,相关的故事也能得到很好的传播,遂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地点,久而久之也就演变成为地名。朝阳门外、东直门外的将台就是其典型的代表。尤其是东直门外的将台,如前所述,它是目前北京留存下来的唯一一处叫“将台”的地名,其在历史内涵、文化价值、古代地名信息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传统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