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见的息肉有哪些?它们和肿瘤有什么区别?所谓的“息肉”,就是我们体内多余、赘生的“肉”。如鼻腔、声带、胃肠、胆囊等,都是息肉喜欢生长的地方。
那都是体内的“肉瘤”,息肉和肿瘤有什么区别呢?首先息肉是良性病灶,而肿瘤既有良性也有恶性。很大一部分息肉可能一辈子都生根在固定的地方不会过度的长大,而肿瘤不管是良性和恶性都比息肉更容易长大。而且恶性肿瘤还会转移、复发。
因此,相比于肿瘤,息肉只是个“小问题”。但也有一部分的息肉可能一步步恶化成癌。例如直肠息肉就能以“正常粘膜一粘膜上皮增生一腺瘤性息肉一腺瘤性息肉逐渐增大-结直肠癌”这样的顺序发展成癌症。
因此息肉即便是小问题,也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最最普遍的胃、肠、胆囊、鼻、声带这五种息肉吧。
① 胃息肉科普
·胃息肉有哪些表现?大部分的胃息肉,特别是较小的息肉并没有无明显症状,当息肉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可能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暖气、恶心及呕吐、黑便的状况。但这些并非特异性症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难通过这些症状去明确息肉的存在。因此还是推荐通过胃镜等手段去发现它。
·哪些人群建议筛查?50岁以上的人群属于胃部息肉以及胃癌高发人群,建议做大便潜血和胃镜检查。即使息肉切除后,每1~2年也要做复查胃镜。
·胃息肉癌变的风险
胃息肉分两类:八成为炎性或增生性息肉,这类息肉癌变概率较低,基本不会超过5%两成为腺瘤性息肉,癌变率很高,有25~50%!
·胃息肉的成因胃息肉与不良饮食习惯密切相关。频繁吃辛辣生冷或过硬的食物、还有黄曲霉素的霉变食物、含有亚硝酸盐的、暴饮暴食、吸烟、嗜酒等等都会造成胃息肉。另外还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导致的。甚至有研究表明:同时感染幽门螺杆菌和炎性或增生性息肉的患者,在根除幽门螺杆菌后约有40%息肉会缩小甚至消失。
② 肠息肉科普
·肠息肉有哪些表现?肠息肉患者多数无明显自觉症状,多数患者是出现其他并发症或在肠镜检查、手术中才被发现。
小部分小肠息肉的患者,可能存在反复发作的腹痛和肠道出血;少数大肠息肉可能带来腹部不适、腹胀、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而一些较大的息肉可引起肠套叠、肠梗阻或严重腹泻。
·哪些人群建议筛查建议健康人群尤其是男性建议从50岁开始进行肠镜检查。若结果正常,可以过5年后再检查。
·肠息肉癌变的风险?肠息肉主要有炎性和腺瘤性两类,炎性息肉大多不会癌变,而腺瘤性的癌变几率则比较高。有80~95%的大肠癌是从肠息肉一步步演变而来的。
但好在,从肠息肉恶化为肠癌的过程很漫长,大部分人可能需要5-10年,所以我们有很多时间和机会发现并切除它!
·肠息肉成因遗传、高脂肪饮食、果蔬摄入少、吸烟、肥胖、缺少运动等诸多因素都会导致肠息肉。
③胆囊息肉科普
·胆囊息肉有哪些表现?大部分的胆囊息肉也没有明显症状,需要通过超声检查才能发现。若息肉情况较严重也可能引起轻微的胀痛、食欲降低与轻微的恶心呕吐,而且在吃辛辣食物以后,恶心呕吐加重。另外,也有部分患者出现消化吸收功能不良的症状。
·哪些人群建议筛查?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腹部B超筛查。
·胆囊息肉癌变的风险胆囊息肉分为真性息肉和假性息肉。假性息肉也称胆固醇性息肉,喜欢组团出现,直径大多小于1cm,只是胆固醇结晶,基本没有癌变的可能。
而真性息肉包括胆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和腺瘤样增生四类,其中胆囊腺瘤是最危险的,虽发病仅占胆囊息肉的4%左右,但癌变率高约30%。
·胆囊息肉成因胆囊息肉的病因很是复杂,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乙型肝炎等都会促使胆囊息肉样病变。
遗传因素、先天性胆囊异常和饮食不规律、饮食高油脂、以及吃得不干净导致寄生虫、细菌侵入都是造成胆囊息肉的主要原因。
④ 鼻息肉科普
·鼻息肉有哪些表现?鼻息肉虽然总体危害性较低,但也会给人带来很大的烦恼。它一般长在鼻窦处,轻则导致鼻塞,影响呼吸,让打鼾生变响,重则引发头昏、耳鸣、记忆力下降,甚至心血管疾病等问题,大大影响生活质量。
·鼻息肉癌变的风险鼻息肉的癌变风险相比肠息肉、胃息肉要小很多。据不完全临床统计,鼻息肉癌变率低于3%,且常发生于50周岁及以上群体。对于年轻人,鼻息肉癌变的概率较低。
⑤ 声带息肉科普
·声带息肉有哪些表现?声音嘶哑是声带息肉最为直接的表现,息肉的大小决定了声嘶的轻重程度,轻者仅有轻微声音改变,重者嘶哑明显甚至发声困难。
·声带息肉癌变的风险声带息肉癌变的风险很低,它属于良性增生性病变,和所谓的癌症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
小结一般说来,胃、肠、胆囊的息肉癌变概率较高,超过1厘米大小都建议手术切除,鼻腔、声道的息肉癌变概率较低,首先建议是用药治疗,无效后再考虑是否进行手术。
但需要注意的是,息肉即使切除了,也可能反复发生新的息肉。所以,一定要遵医嘱定期复查。
转自【良医汇患者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