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永信是个能人,和所有成名的富商一样,都是有点经商头脑的,而且很会来事,这一点不可否认,但如果说就是他把少林寺打造成这班规模的,让少林寺在世界上有这么大名气的,那完全不客观。
1980年拍摄电影《少林寺》的时候,释永信还在老家啃窝头呢,1982版《少林寺》公映立刻火遍大江南北,0.1元的票价能卖出1.6亿的票房,相当于16亿人掏钱,如果放到今天,至少1600亿票房,绝对是电影史上票房最高的电影IP,是阿凡达的七八倍。即便到今天,国内外有哪部电影是在一年内有16亿人次观看的?
1982年在香港上映更是踏破电影院门槛,创下1616万港元的票房,打破香港功夫片最高卖座纪录,同年日本40亿日元、韩国51亿韩元,之后迅速火遍东南亚和全世界华人圈,这就是少林寺三个字的影响力,这个时候的释永信还在每天挑水呢。
所以说,是释永信让少林寺在全世界出名纯属胡说八道,是少林成就了释永信,而不是释永信成就了少林。别说什么互相成就,扯淡的很,知道少林寺价值的人在那时候多的很,要不然怎么会拍摄82版《少林寺》。
据导演张鑫炎回忆,1980年拍摄时的少林寺非常荒凉,第一次到少林寺的时候,山上荒草有一米多高,根本就没有路,寺里只有几个老掉牙的和尚,泥菩萨都已经坍塌了一半,整个少林寺就几间屋子,破烂不堪的大殿。取景反而是从其它地方的好几个庙宇拍摄拼凑的,“少林寺”匾额都是经过重新粉刷的,片中那段绿树环绕、青草茵茵的室外练功场是在附近的中岳庙和杭州的“花岗观鱼”拍摄的。大部分场景根本就不在少林寺。
别说1982年,就是30年前,我和同学跨省去少林寺游玩的时候,抱着电影版《少林寺》的心情兴冲冲去的,结果很失望,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建筑物也不多,塔林上都长茅草了,练功房特么的就是在一间屋子里挖了几个坑(后来才知道这也是模仿电影景点重新造的),唯独山下的武校看得津津有味,最后只在少林寺山门下面拍了一张照片,别的地方根本不值得拍。
在最初,少林寺除了当地政府给分的二三十亩口粮田之外是没有任何收入来源的,在电影《少林寺》火遍全中国之后,才有了很多来参观和游玩的,还有外宾,当地政府这才开始重建少林寺,修建庙宇、修山路、少林寺山门牌坊、重新还原那些电影中的塔林这些景点,都是当地政府出资、出人,和少林寺内的和尚们没有一点关系,这个时候释永信依然在来回挑水呢。
所以,所有的一切都是国家的,包括修建完成后的门票收入也全部归当地政府,还是行正老方丈一遍遍去北京找宗教组织,最后才要来每年10%的门票收入给寺院作为生活经费。
后面为了维护秩序组建少林寺管理委员会的时候,只不过释永信是老方丈的贴身徒弟,人形拐杖,才让他近水楼台先得月,代替行正方丈进了管委会,占了这个平台的先机。

#少林寺住持释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