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孩子灵气的最好方式,父母请牢记“三要三不要”

文章选自微信公众号:原创 汤圆妈 国学文化
2025年10月16日 06:31 安徽

真正的爱,是给孩子力量,而不是上枷锁。
傍晚的地铁上,看见一对母子。

孩子约莫十岁,兴奋地指着窗外掠过的风筝:“妈妈你看,那只风筝好像在追晚霞!”

母亲头也不抬:“补习班上的错题弄懂了吗?这次月考数学才85分,还好意思看风筝?脑子里全是玩,这点心思放学习上就能满分了….”

孩子眼中的光,瞬间熄灭了。

这一幕何其熟悉。多少孩子,从童年时眼里有光、对万事万物好奇的小精灵,长成了眼中只有分数和屏幕的疲惫少年?

为什么孩子的灵气,总在长大中一点点消散?

记得我儿子从小就爱看书,八岁开始,常把读过的书录成短视频分享。

面对镜头,他眼里有光,见解独特,自信风趣,脱稿能讲几十分钟。

如今十二岁,他却害怕镜头,除了刷手机聊天,对讲书再也提不起兴趣。

学业压力、过度控制、缺乏自由探索的空间,这三把刀,正一点点削去孩子与生俱来的灵气。

我慢慢明白:我们的责任不是塑造“完美”的孩子,而是守护他们本真的灵气。那才是他们未来行走世界最珍贵的行囊。
恢复孩子灵气的最好方式,父母请牢记“三要三不要”



01

三要:这样滋养孩子的灵气

一、要留白,不要填满

弦绷太紧易断,心被塞满难呼吸。

不少父母把孩子的时间表填得密不透风,补习班、兴趣班、作业……结果呢?好奇心被压垮,热情被耗尽。

邻居家的孩子,每天放学后辗转于奥数、英语、作文班,周末更是从早到晚排满。

每次看见他,都是被他母亲催促着火急火燎地赶往辅导班的路上。

不久前,那孩子和我儿子一起玩时,他突然说:“你知道吗?我最希望生病,这样就能躺在床上一整天,什么都不用做了。”

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应是点燃一团火。

当孩子每一分钟都被安排,他们哪还有时间和自己对话?哪还有机会让想象力驰骋?

我认识一个妈妈,每天都会给孩子留出两小时的"自由时间",可以发呆、可以捣鼓自己的小发明、可以看"闲书"。

起初家人都不理解,觉得这是在浪费学习时间。

直到有一天,她发现十岁的儿子用旧纸箱做了一个相当复杂的"自动喂鸟器",还详细记录了不同鸟类的进食习惯。

这个妈妈感慨:"原来当我们不去指挥孩子时,他们自己就知道要去哪里。"

留白,是给孩子的心灵呼吸的空间。只有不被安排的时间,才能长出真正的兴趣。

试试这样做:每天留出至少一小时“自由时间”,不安排任何内容,让孩子自由决定做什么,哪怕他只是在一棵树下观察蚂蚁。

正是这些看似“浪费”的时间,最能滋养孩子的内在世界。

二、要尊重,不要控制

现在有个词叫“活人感”,说的是那种鲜活、蓬勃的生命状态,这恰是许多孩子在成长中丢失的。

教育孩子不是驯兽,守护孩子鲜活充沛的生命力比什么都重要!

老电影《死亡诗社》里,高中生尼尔热爱演艺,每次在舞台上他总是热情洋溢,台下阵阵掌声!

但严苛的父亲却规训他放弃表演,必须要考医学,逼迫他退出演艺社团,尼尔因长期被父亲强势控制,加上母亲的沉默,热爱的兴趣被剥夺,他眼里的光黯淡绝望。

一个被父亲厉声苛责后的夜晚,他趁父母睡着,悄悄戴上自己最爱的演出头饰,站在窗户边望着月光,拿起父亲的枪选择了自杀!

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孩子的路本可以百花齐放。不要剪断他们的翅膀,却怪他们不会飞翔。

尊重孩子,接纳他们“不那么常规”的兴趣,就是滋养他们生命的根系。

根扎得深,树才立得稳。

当孩子提出天马行空的问题,不妨说:“这个问题很有趣,我们一起找答案?”而不是“问这些有什么用?”

三、要示范,不要说教

以前儿子学习时我总抱着手机,不离眼。渐渐儿子一有空就拿出自己的平板刷视频,打游戏。

我去管教时,他则顶撞:“你一天什么都不做,只看手机。我为什么就不能看了?”

他的反问确实能让你哑口无言,无脸以对。

心理学家荣格说:“父母对孩子最不好的影响,莫过于让孩子觉得他们没有好好过日子。”

自此,我学会了在儿子面前放下手机,开始认真揣摩读一本好书,今年我读了40本书,也带动儿子去精读名家经典文学。

家里重新装修了一整面墙的书架,打造了读书的氛围。

每逢空闲下来,我和儿子一个窝在沙发,一个坐在毯子上,切一盘水果,沏一壶水果茶,享受读书的时光。

前不久,儿子突然趴在我肩膀,头靠着我亲昵的对我说:“妈妈,你真是个好妈妈,我们班某某的妈妈他们只盯着孩子的成绩,你现在不关注我成绩了,一直鼓励我看自己喜欢的书和纪录片,还支持我养猫和芦丁鸡。”

这是收获儿子最感动我的一句话。

如果我们自己整天刷手机,却要求孩子热爱阅读;如果我们抱怨工作,却要求孩子积极学习,这样的教育注定苍白无力。

父母活出来的状态,才能照亮孩子前行的路。

想让孩子眼里有光,我们先要活成那束光。

02

三不要:这些行为会扼杀灵气

一、不要贴负面标签

“你怎么这么笨”、“做事总是拖拉”、“你看人家xxx”......这些随口而出的话,像一把把利剑,刺伤着孩子的心灵,让他们走向自卑的深渊。

语言的力量超乎想象。“你不行”的暗示会逐渐内化为孩子的自我认知;“你可以试试”的鼓励则会激发无限潜能。

有时候,孩子只是“做了一件错事”,而非“一个错误的人”。

良言一句,是三冬之暖;恶语一声,是酷暑之寒。拆除语言的枷锁,便是拆除孩子心灵上的藩篱。

从今天起,把“永远比不上别人”换成“你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了”;把“你怎么总爱抱怨”换成“孩子,你试试用‘全面思考’的方法解决问题”;把“这么简单都不会”换成“我们看看哪里可以突破”。

二、不要比较孩子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超过80%的孩子最反感父母拿自己与他人比较。

《家庭的觉醒》书里也提到:比较往往源于我们自身的匮乏与恐惧。比较,是偷走孩子幸福与自信的贼。

比较不会带来动力,只会带来两种结果:自卑或敌对。被比下去的孩子会自卑:“我不够好”;暂时领先的孩子则充满焦虑:“我必须一直赢”。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成长节奏。

玫瑰不会羡慕松柏的高大,松柏也不会嫉妒玫瑰的芬芳。

肯定孩子的独特性,就是给予他们最坚实的成长根基。

三、不要用爱裹挟孩子

“我们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听妈妈的,妈妈不会害你”、“我不都是为你好吗?”......这些以爱为名的控制,终将让孩子失去内驱力。

真正的爱是放手,而不是束缚。

如同放风筝,聪明的父母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放线,让风筝飞得更高更远,同时又默默握住那根最关键的线,确保安全。

在兴趣选择上,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

无论是选修课、课外活动还是阅读书目,尊重他们的选择。被尊重的孩子,才会成长为有主见、有热情的人。

03
做孩子的“守护者”,而非“雕刻师”
守护孩子的灵气,归根结底是三点:提供自由探索的空间、给予无条件的尊重、成为值得效仿的榜样。
有灵气的孩子也许考试不是第一,但他们永远对世界充满好奇;也许不够“听话”,但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也许会遇到挫折,但他们有力量重新站起。
这样的孩子,未来无论在什么领域,都能活出生命的饱满和精彩。
真正的爱,是给孩子力量,而不是上枷锁。
共7条评论
2025-10-16 10:27回复 0
2025-10-16 10:46回复 0
2025-10-16 11:00回复 0
2025-10-16 13:15回复 0
2025-10-16 15:11回复 0
2025-10-16 15:17回复 0
留白,是给孩子的心灵呼吸的空间。只有不被安排的时间,才能长出真正的兴趣。
2025-10-16 18:10回复 0
打开邻友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