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1886年的《北京城郊图》是较早标记北京城及周边地区的地图。这幅地图从绘制风格和技法来看,更像是外国人绘制的。
这幅地图上,并没有对望京进行标注,但已经可以从地理位置进行判定。
下面这张地图出版于1894年,由日本人绘制。大家对这个年份是不是很熟悉?没错,正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年份。从地图描绘之精细来看,这幅地图的用途就可想而知了。
地图上标注了大小望京村、南湖渠等地名。但是众所周知,大小望京村与咱们目前的望京街道是没什么关系的。只不过在过去,同属于望京地区而已。
相传这是由德国人绘制的地图。在当时的地图上,咱们生活的望京街道,仍无法拥有姓名,然而地图已经勾勒出望京地区各个村落之间的道路,可以说是20世纪以来,对望京的第一次精确描绘。
这份在1915年由当时的民国政府绘制的地图中,不但对望京地区的道路进行了描绘,还相对清晰地描绘了望京及周边区域的村落构成,是考证望京地区发展的重要史料。
这是一张由多幅地图拼接而成的北京及郊区明细全图。从地名的标注上看,绘制者仍是外国人。
在地图中,望京被标注为“望井”。此图对于考证望京地区历史变迁,具有里程碑意义。因为在道路、房屋乃至农田的描绘上,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精准。通过这幅地图,可以对20世纪初的望京地区面貌,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192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多事之秋。而在这一年由外国人出版的地图中,似乎可以看出当初对地图的使用,更多是用于战争。
时间来到1936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新阶段。这幅地图与1915年的京师四郊地图差别不大,地图上的颜色据传与部队驻扎情况有关,尚待考证。
在地图上,我们熟知的落田洼以“烙铁湾”的名字亮相。这证明了如今望京街道辖区内的地名,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
1947年出版的北平市城郊地图,由当时的北平市政府工务局绘制。此图是一份新中国成立前夕出版的北平市全图,北平市地域范围清晰可见。这是一份用地形图编制而成的政区地图,图上反映了20世纪40年代后期北平市的状况。
在这幅地图中,道路被描绘得更加细致。“烙铁湾”也改名为我们熟知的落田洼。另外一个可喜的发现,是地图上标注了花家地。
在新中国成立后,多个版本的地图在不同年份出版。以1949年为起点,北京从古都变为全面发展的新型城市。在当时,以村落为主的望京,却因发展脚步相对缓慢,从地图上“消失”了。
上排左图:1957年北京地图
上排右图:1949年北京地图(解放版)
下排左图:1950年北京地图
下排右图:1968年北京地图
在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解放后市区扩展示意图中显示,望京地区(北京城区东北侧)属于1949年后建筑用地,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待发展区。
在1976年出版的北京市区交通图中,望京所在的区域依旧是空白。当时看到地图的人,一定不敢相信,在半个世纪后,望京的发展将超乎想象。
现在登场的地图,相传为美国中央情报局绘制。虽然这个说法看似不靠谱,但此图确实为美国人绘制。
这幅地图中并没有明确标注望京区域,但从这幅地图上,可以看到新中国成立后,望京地区的道路、城市规划已焕发生机。
在1983年出版的多个版本地图中,前苏联绘制的地图格外引人注意。
相比其他版本地图中,望京地区面貌的“一笔带过”,在前苏联绘制的地图里,我们已经能够看到望京地区正在迅速发展,从城乡结合部演变成城市格局清晰的新型街区。
进入21世纪,望京街道正式挂牌成立,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持续高速发展。相比于过去各个版本的地图,如今的望京已经不能仅用繁华来形容。
从2003年至2023年,这20年间,望京经历了农田菜地到工厂配套区域再到居民住宅区的变化。如今的望京,更是将居民居住区、品质生活区与国际人才区融为一体。